-

晨非乳品董事长唐建出席红餐“出海论坛”

2024-10-16

当中国餐馆开得到处都是的时候,就是危机

当前,中餐出海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和”。但对于品牌而言,将中国的模式照搬到海外是行不通的,出海关键是要做好本地化。

本文为2024第四届中国餐饮品牌节圆桌论坛环节实录,红餐网整编发布。

出海,已成为当下许多餐企发展的关键词。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6海外中式餐饮市场规模有望达409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9.4%

但出海大浪潮下,诸多餐饮品牌还在不断摸索。中餐出海有哪些破局之道?出海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事项?

近日,在“2024第四届中国餐饮品牌节上,星贝知识产权创始人、船长餐饮俱乐部发起人船长与马来西亚中餐协会会长高浩云,三顾冒菜品牌创始人曹闽,西部马华国际执行总裁于云辉,吼堂老火锅联合创始人李小孬,青岛晨非董事长、晨非乳品创始人唐建,展开了一场深度探讨。大家围绕《对话航海家——餐饮国际化的机会和挑战》这一话题,各抒己见。


以下为论坛对话实录,略有删减。

1、天时地利人和都已具备,但中餐出海仍不可盲目

船长:今年,几乎各行各业都在讨论出海。具体到餐饮业,多个领域的巨头品牌都在加码海外业务,中餐出海的势头可谓有增无减。业内有观点也认为,2024是中餐出海的冲刺年对此,大家怎么看待?

唐建:我想用两句话让大家感受一下出海的变化。两年前,晨非经常跟客户品牌的创始人主动沟通:“你们有没有出海计划?”。两年后的今天,大多数时候是听到品牌创始人在问:“唐总,你们有没有海外的供应能力?”从这个变化,能够反映出当前的形势。

针对出海这个话题,奶茶、咖啡轻快连锁模式,目前出海已经不是一个要不要出去的问题,而是怎么出去的问题。

关于出海,不像大家想象那么简单,晨非在中国虽然有很多工厂,中国的模式在国外不一定行得通。我们是乳制品行业,在出海过程中遇到非常大的挑战,比如穆斯林、清真不同信仰的人对乳制品的需求不同,国外对中国乳制品的有色眼镜和标签都需要我们采取不同的形式来满足乳制品的供应。

晨非用了三年的时间把国外的生产环境、人文环境才弄清楚。目前晨非已经在海外成立了总部,设在新加坡,接下来我们5年的战略主要解决海外供应链的支持。

企业出海,我认为还是有很一些问题是否选择出海,归根到底,还是要看企业的自身情况和能力,有些在国内能过得好,那自然是国内如果国内卷不动了,海外还是一种选择,但事先充分做一个战略性的考量

2、中国模式完全照搬到海外,肯定行不通

船长:在座几位大咖,有已经出海的餐饮品牌创始人,也有专注海外餐饮业的协会会长,大家可否结合自己的企业或相关经验来跟我们聊一聊,目前,餐饮品牌在布局海外市场业务时,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什么?

唐建:对于晨非乳品这样的供应链企业,出去的难题分两方面。第一个难点,晨非是生产制造型企业,在中国的供应链非常完善的。在国外,建工厂简直比登天还难,而且很慢,因为涉及政策、土地、建设、管理、人才、运营一系列问题,都非常难。

但是这个必须得先做,如果说国外没有标准化食材供前端品牌发展,显然不能支撑出海的大格局。

第二个难点在于客户。茶饮、咖啡品牌出海有一个现象,他们在国外的菜单都大范围做了改变,有一部分为了适应当地的口味和消费者需求,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他们的食材、原料很难获得像中国一样的供应能力。

几年,中国的茶饮、咖啡连锁品牌高速发展,他们的产品在中国高压竞争态势下很快迭代。作为供应链企业,我们提供的食材、原料也不断发生变化。但是国外市场相当于十年前中国市场,获不了中国当前状态下的食材和原料,不得已降低标准或者改变配方、菜单,这个是需要时间弥补的。

品牌该怎么做呢?更多是合作大于竞争。茶饮、咖啡赛道,我们所服务前10名的大佬品牌格局还是非常大的。目前有好几位主动说,出去就要一起解决食材的采购供应链问题,单独一开始几家店或者几十家店不可能支撑一个工厂或者供应链的订单。我觉得要出去,先要把格局打开,把竞争和合作考虑清楚。

3、成瘾性的中餐品类,出海发展都还有很大机会

主持人:中餐的品类丰富多样,就目前来看,大家觉得哪些品类更适合出海?哪些品类可能还需要谨慎摸索的,为什么?

唐建:关于出海品类,中餐可能就是火锅和饮品了。现在饮品行业面临的问题,要么在国内卷死,要么出海寻找新机遇。

中国的饮品行业跟国外发展差距是巨大的,能量的外溢存在巨大的机会。在什么阶段做什么事很重要,三年前做肯定不是合适的时机,当前所有出海的条件都是具备的。

我认为,2024年是饮品出海的元年。今年,基本上行业前10名的饮品品牌都有海外事业部了,都在出去。饮品出海的时间窗口也不多,我认为未来3-5年是最好的时机,最佳的时机一定是现在。如果有能力或者有这样的计划,目前是最佳的时机。


点击/复制访问晨非官网www.chiefygroup.com


分享